近日,电影学院在电影实训楼701会议室成功举办了《电影学院教・科・研创作成果汇报座谈会》。437ccm必赢国际副校长栾学钢教授莅临会议现场,电影学院教师全体参会。本次会议由电影学院副院长张通主持。电影学院五位教师结合电影学院的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实践教学以及艺术创作等方面,展开了深入而富有成效的交流与分享,发言内容涵盖了从课程体系的优化到教学方法的创新,从实践教学的深化到艺术创作的突破,全方位地展现了电影学院在教科研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
01高毓泽《学科竞赛赋能高质量创新型人才培养》
电影特效系高毓泽老师向大家介绍,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和“以赛促建”的工作室特色实践模式,电影学院特效专业方向40%的竞赛获奖作品皆源自课堂教学成果的转化,这不仅验证了教学成效,也进一步提升了电影特效专业方向的影响力。高老师表示,未来特效系将持续深化竞赛赋能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学思路与培养目标,注重学生创作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依托工作室特色的培养模式,将教学从课堂延伸至课后,强化学生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鼓励跨年级、跨专业组队参赛,实现多专业方向联合创作并获奖的新突破,为培养更多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质量创新型人才贡献力量。
电影特效专业方向在学科竞赛的助力下成绩斐然,本年度在《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分析报告》赛项中共获奖29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2项。在多个重要赛事中,如第18届中国好创意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第12届未来设计师·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第12届全国大学生数字媒体科技作品及创意竞赛以及第17届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中,电影特效专业方向均斩获了多个奖项。学科竞赛作为检验学生综合能力与教学成效的“试金石”,为电影特效专业方向教学的优化与改进提供了关键依据。高毓泽老师表示,未来将持续深耕竞赛赋能模式,为培养更多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质量创新型人才不懈努力,推动专业教育再上新台阶。
02杨小艺《从剧本到舞台》
电影声效系杨小艺老师结合南京青年戏剧汇的参赛经历,分享了她对于人才培养的独到见解与艺术创作的深刻感悟。原创话剧《明远之境》在经过全国85部优秀剧目层层筛选,成功入围南京青年戏剧汇竞演,与来自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顶尖学府的5部佳作同登舞台,一决高下。对于青年艺术人才培养,杨小艺老师提出三个关键要素:锐气、激情与批评性。锐气,让《明远之境》团队在排演过程中,尽管面临与中戏、上戏等院校同台竞技的巨大压力,也依然能够迎难而上,最终将作品精彩地呈现在舞台上。这种锐气,正是青年创作者在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勇气和决心。激情,则是驱动学生持续艺术创作、深入探索的内在动力。它让学生们在面对挑战时,能够保持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不断挖掘自己的创作潜力,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而批评性,则是学生们在艺术创作中保持独立思考的重要品质,在创作过程中能够不断反思和审视自己的作品,勇于挑战传统和权威,从而在内容与形式上不断探索与创新,打造出既有深度又具广度的优秀作品。
03马艳丽《吉剧之旅——<人参缘>创作谈》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马艳丽老师则分享了微吉剧《人参缘》的创作经验。她表示,该剧的成功是集体智慧与协作的结果,充分展现了电影学院在艺术创作方面的实力与潜力。《人参缘》作为一部原创微吉剧,汇聚了电影学院近百余名师生的心血与智慧。在剧本创作环节,创作者们深入挖掘吉林地域文化,结合吉林援疆背景展开,以援疆干部杜鹃为主角,增添了家庭情感线,使情节更加丰富和感人。
马老师认为,该剧的成功不仅是对电影学院“项目带动教学”理念的有力体现,也是电影学院在戏曲创作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人参缘》的创作经验也为电影学院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在未来的创作中,学院将继续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导向,积极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不断推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地域特色和人文关怀的优秀作品,为繁荣和发展中国戏曲艺术贡献自己的力量。
04曲志峰《关于实践教学的思考》
电影导演专业方向的曲志峰老师围绕荣获第十二届温哥华华语电影节优秀纪录片奖的短片《为了爱》以及自己的授课心得,发表了关于实践教学目标和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平台等方面的看法。首先,他强调了在教学和实践创作中要提高学生参与实践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可以通过专业课程设计、就业前景分析等内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专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在实践教学模式上,曲老师主张采用“全流程”实践方式,让学生全程参与影视制作、教师在各个环节实时把控,旨在培养“一专多能”的影视人才,并依据学生的特长和不足进行个性化教学。
关于实践教学平台,曲老师提出四点设想:一是以合作催生项目,广泛寻求合作机会,设计符合社会需求的实践项目;二是以项目带动教学,将创作、实训、科研相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三是以教学深化项目,总结提炼项目经验,提升项目质量至理论高度;四是以项目促进合作,通过高质量的项目成果巩固合作关系,拓展合作领域。这四点设想将构成一个良性循环,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实践教学平台,使电影学院与社会、专业与市场、学生与就业之间建立了紧密而有效的联系。
05赵婉君《立足现实和未来的影视创作》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赵婉君老师分享了她在第二届世界儿童电影年会上的思考。作为“2020—2024年度儿童影视作品短视频与微短剧单元教师组一等奖”的获奖代表,她前往天津师范大学领奖并参会。获奖作品《小艺姐姐的奇妙世界》在制作过程中,联合各专业师生,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创作团队。这种跨专业的合作模式,不仅打破了学科壁垒,促进了不同专业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还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立体的学习与实践平台。历经两个月的紧张制作,近百名学生参与其中,他们不仅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还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了自我成长与提升。最终作品得以在爱奇艺、优酷、腾讯成功上线。赵老师在分享中提议在未来的创作中,可以更多地关注儿童电影这一领域,这也可以与电影学院即将创作的百部儿童剧项目相结合。
此外,赵老师还分享了她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教科研创作方面的感受。她认为,脚踏实地、培养好学生才是教育的根本。在她看来,人才培养是驱动教科研发展的关键所在,只有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才能为电影学院乃至整个影视行业注入新的活力与希望。
电影学院副院长张通对每位教师的探讨发言进行了补充和评价。他首先肯定了教师们在教学和创作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他表示这些成果不仅是电影学院教学质量提高的有力证明,也是对师生创新能力与艺术追求的高度认可。他鼓励教师们继续发挥创新精神,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创作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共同推动电影学院发展。
副校长栾学钢教授在听完老师们的发言后,对电影学院近年来的显著变化和取得的成就给予认可和肯定。首先,他对高毓泽老师在学科竞赛方面的突出成绩表示了赞赏。他指出,“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等竞赛赋能模式的实施,不仅验证了电影学院的教学成效,还显著提升了电影特效专业方向的影响力。他强调,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题材的选择和创作路径的规划。他提到,“小切口、大纵深”是一种有效的创作策略,能够从细微之处入手,深入挖掘并展现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深刻的人文内涵。以杨小艺老师执导的《明远之境》为例,这部作品正是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新颖的表现手法,巧妙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精准击中观众的审美需求。他指出,创作者要有敢于突破的勇气,像《人参缘》那样,在传统戏曲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才能创造出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时代感的优秀作品。同时,他肯定了曲老师在实践教学目标与模式上的独到见解,特别是在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方面的努力,认为这是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高度重视。在谈到创作形式时,栾学钢副校长特别强调了“微、短、小”的重要性,电影学院要紧跟时代潮流,注重在微短剧、微电影等创作形式上下功夫,不断探索和创新,像《小艺姐姐的奇妙世界》这样跨专业师生联动的实践教学合作模式不仅提升了作品的质量,也为学生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此外,他鼓励电影学院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创作路径,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影视艺术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此次《教・科・研创作成果汇报座谈会》不仅全面展示了电影学院近年来在教学与创作上的丰硕成果,更是一次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刻探讨与规划。电影学院将继续秉承“以项目带动教学”的理念,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创新的思维,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影视人才贡献力量。(供稿:电影学院 初审:张 通 复审:刘安妮 终审:赵 健)